查看原文
其他

求知欲高到宇宙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?

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-07-20

说到求知欲,自然就想到我们这一代教育的失败。


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,上学的背诵、抄写和题海战术,每考一场试之后,总会紧接一堂正确答案解读课,那时的我,对试卷背后的标准答案有着无比深切的憧憬,特别是自己偏科的数学。


为了考级学钢琴,那就意味着枯燥练习琴谱,考级表演。那时,没有人告诉我学钢琴的终极目标是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,无论是自创乐曲还是与人合奏,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。当我高中一住校,我的珠江钢琴就永远搁置在房间里吃灰了。



在国外留过学你就会发现,本土学生们总是能更大胆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,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一场辩论会。


我在波士顿读研的时候,课堂上教授从来都不派发打印的课件,作为一个更倾向照着文字和材料来思考的人来说,这一点非常不习惯。有一天我和教授提了意见,而他的反馈是,比起现成的框架,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把内容记下来,更有助于让知识内化


因此,课堂上每讲一个知识点,他都会停顿下来让大家记笔记,还用开放性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,每个观点都是火花,每个观点都赢来尊重。


从没有观点,到勇敢举手说出观点,我经历了漫长的认知升级和思想斗争。坦白讲,刚开学时我是那种有多少想法也不敢说出来的人,然而,在第一次举起手满脸通红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,并被称赞这个观点很赞的时候,我发现:


拥有了和别人不同的观点,再分享出来,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呀。


有了大学教育的体验,再去反观美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,就更有助于自己看到教育理念的全景。为什么身边从小受过西方教育的成人,总能有很多靠谱的主意,甚至有能辨别谣言的能力呢?


当把大学和幼儿园两个点连接起来时,之间连接的那根线,就是独立思考能力,而这个能力,其实静悄悄地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了。


什么是独立思考?


独立思考能力,是无论小到咿呀学语,老到白发苍苍都需要拥有的一种思维模式,从低阶的记忆、理解、应用,过渡到高阶的分析、评价、创造,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铺垫。


在成长过程中,每一个阶段不会见风就长,需要的是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。而这个努力,就是我们要学会问高级的问题......


图片来自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Teaching


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的思维模式以一个金字塔般的形式呈现,由较低级的记忆、理解、应用,逐渐向上发展到较高级的分析评价和创造。大白话就是说,我们在问问题前稍微想一想,多问高级问题,避免低级问题


高级的问题是:

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

每次回答都留下了反思的余地

每个问题的设计都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


低级问题是:

只需要“YES"和“NO"的问题

不用动脑筋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

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


如果你觉得晦涩难懂,不如忽略这些,看看下面的这个例子,我和你们一样,最关心的是管用、好用、立刻能用,所以我选择了你手边就有的乐高。


在幼教年会上收到了一袋乐高小粒基础款,带回家,哥倆就忙不迭肩并肩地搭了起来。


我们这次主要聚焦Magnus (2岁11个月)在问题引导下自主完成的作品,虽然不那么符合成人审美。然而孩子的作品,过程永远都比结果重要,这里写出来的,都是问问题的思路。


Magnus的臆想是农场,Siggi建了一个灯塔。

(这个思维模型没有划分参考年龄,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自身情况逐渐进阶)


第一阶段:记忆的问题


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早期数学思维很相像,主要是了解事实和知识点:什么,多少,颜色,形状,方位,长短。关键词,识别、命名、回忆、重复......


你可以问,我想知道-

*(识别)这块板子上你放了什么颜色?

*(比较)哪个最大?哪个最小?

*(命名)来细数一下都有什么形状?

*(回忆)圆形在哪里?长方形在哪里?


在这些基础的零件之上,搭建思路初见雏形。


第二阶段:理解


在有了雏形之后就需要了解每个部件背后的搭建动机,逻辑和发生的先后顺序,这一切都是想法的形成。关键词:描述,讨论,说明,总结......


你可以问,我想知道-

*(描述)为了建这个农场,你先搭了什么?再搭了什么?最后*搭了什么?

*(讨论)这个黄黄的东西能用来干什么的?

*(说明)农场的动物是怎么在黄黄的地方喝水呢?

*(总结)农场里都需要些什么呢?



第三阶段:应用


把学校里、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到搭建上面,融会贯通地将知识用到实践中,关键词:解释,表演,联想,找相关


你可以问,我想知道-

*(联想)你在学校里有玩过农场吗?

*(联想)在学校的那本农场书里有这里没有的东西吗?

*(解释)为了搭建拖拉机通过的桥,你都需要什么材料呢?

*(解释)书里的农夫是个男孩,那女孩可以吗?(引入女孩和男孩没有区别)

*(找相关)要搭农夫,我们都需要什么材料?




第四阶段:分析


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和信息重新组合,变成自己的观点,这是高阶思维的起点。关键词:实验,推断,比较,感受


你可以问,我想知道-

*(实验)马和鸡在农场里干什么呢?

*(感受)马和鸡坐着拖拉机过桥去找吃的,他们有什么感觉?

*(比较)看看你的农场,和一开始有什么不一样?



第五阶段:评价


用分析的结果来坚持自己的立场,和自己的搭建。关键词:表达意见,判断,辩护,批评


我想知道- 

*(表达意见)你最喜欢农场里的什么?为什么?

*(表达意见)给农场装上了门,这是为了什么?

*(判断)你搭的桥总是会断,哪里是最难搭的呢?

*(判断)如果我们把每个板子头尾相接,会发生什么事情?



第六阶段:创造


根据已经有的搭建,创作出一个更有创意的搭建,这是高阶思维的顶端,对搭建进行“二次创作”。关键词:构造、设计、写下来、画下来


我想知道- 

*(构造)桥怎么搭能让马、鸡、农夫和拖拉机走到哥哥的灯塔?

*(设计)他们除了走着桥过去,还能怎么过去?

*(画下来)你能把你设计的农场和桥画出来吗?

需要注意的问题:


这篇文章我在一年前用kapla积木片写过一次(见文末链接),之所以再写一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归纳,这六种提问方式要完全内化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,如果大家在陪玩过程中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,便可以加快这个进程。


高阶思维模型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,而且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,无论你今晚要读绘本、陪玩开放性的玩具或零碎儿,又或者面对着日常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育儿问题。


Words and Pictures by Grant Snider


不得不提到的是,刚开始时,自己也犯过几个小错误:


1. 停下来,听一听,看一看


停下来

有的时候心急,一问起问题就停不下来,这时适得其反,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回答我滚珠炮似的问题,甚至说“ leave me alone!" (让我一个人呆一会儿)。


放轻松吧,量力而行。问问题不是划清单,停下来让他们想想,也许你会碰撞到更激烈的火花。


看一看

在甩出自己的问题时,先观察一下作品的细节,与其草率地说:“哇,你搭得真高!你搭了什么啊?”,不如多描述出一些细节,以示我很重视你的作品:“我看到你用不同材料搭了高塔,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吗?”


听一听

问的问题超出他认知范围,也就是说他还处在第二级,我在问第三级的问题,他当然就会秒回“不知道”了。

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建议降低级别去问,问到他能轻易掌握的那一个级别,待天时地利人和,再考虑进阶。


2. 守望者和引路人


当孩子邀请我们一起玩的时候,永远记住,游戏需要他们即兴发挥,我们只是守望者和引路人。众人如我,在孩子的慢节奏中总有一颗急切想帮忙的心,经常自己主导了游戏,“哇,你在做雪糕,我也要这个,这个,那个材料!“,而游戏是孩子的,不如说“我也想要一个雪糕,你能给我做一个我从来没吃过的味道吗?”


3. 情绪崩溃的状况


问高阶问题的风险在于,我们把孩子推离他们的“舒适圈”。就连我们自己,在面对挑战也难免有突如其来的挫败感,而在搭积木轰然倒塌,或者橡皮泥没有变成他想象的样子时,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他们随时都会崩溃。


好比说搭高的积木轰然倒塌,孩子非常挫败开始扔积木,我们的第一反应都会是“停!不能扔!”,可是这么说根本不能帮助他排解自己的生气呀。当我们把眼光放到正面的事情上时,待情绪稳定时,再问“你看起来好生气啊!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?我们怎么搭下次就不会倒呢?”


Words and Pictures by Grant Snider

今晚亲子共读就开始吧

问问题时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?

你都收获了什么有意思的答案吗?

(你看,我这些都是开放性问题呐!:))


晨宁  2018年11月 于纽约



相关文章:


积木片玩法|怎么问问题能让娃搭的更高级





你加星标了吗?咱别在茫茫人海中错过了~



「 晨宁一家,住在纽约,用三年打造了一片家里的蒙特梭利乐园,哥哥Siggi(5岁),弟弟Magnus(2岁),我们喜欢自创游戏和体验生活。这里分享着我们的生活,学习,旅行,和共同成长的育儿小故事。」



微博:@儿戏国

微信公众号:儿戏国

亲子生活怎么好玩?扫我就知道啦


看看我们的故事|亲子生活 可以 艺术又科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